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展覽心得]臺北市立美術館//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

[展覽心得]臺北市立美術館//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

展覽資訊

官網: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 
展覽期間:2024/5/4 – 2024/9/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下午17:30(週六至晚上20:30),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0461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策展單位: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與臺北市立美術館 共同策辦
中英文支援!

北美館,前方是戶外展品「林木林」

票價

北美館的展覽都有一定品質,這個展覽配上這個價錢,太值得了~

票種票價適用對象
普通票30一般民眾
優待票15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十二歲以上學生(不含社區大學或學分班等短期進修)。
持教育或文化機構義(志)工證者。
台北市民票15戶籍設置於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之市民。
團體票21團體人數二十人以上。
免費入場未滿六歲之兒童。
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一人。
持有低收入戶證明者。
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或設籍本市五十五歲以上未滿六十五歲之原住民長者。
帶團參觀並持有交通部觀光局核發之導遊證者。
某幾個博物館學(協)會會員之會員證者。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含志工、義交、義警、義消及民防人員)
本市公私立各級學校或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之校外教學或學術交流,向本館申請預約並經核准者。
本市各區民眾組團十人以上,經由區公所向本館申請預約並經核准者。
各級政府機關(構)或藝文相關團體舉辦美術相關活動,向本館申請預約並經核准者。
特殊節日,本館得公告免票參觀。
週六全日憑學生證免費參觀:本館「學習日」。
開放時間17:00後停止售票,免費參觀。

購票方式:現金、悠遊卡、台北通App。

展覽海報(左邊為售票窗口)

展覽須知

目前無導覽。但根據臉書小編的消息:預計5月中旬會推出語音導覽,6月18日起會提供定時導覽服務。
參觀須知詳情請至官網查詢,跟一般參觀展覽的須知一樣。

參觀建議

  • 服用本文章介紹,或是多找些相關資料。會對展覽作品更有感覺!
  • 每一區都有介紹,建議看完介紹再看展品。
  • 作品可以看很仔細,肯特里奇很多作品都有用文字,那些文字細節深得我心。(是英文,但大部分都是單詞組成的簡單句子。)
  • 美術館內冷氣很涼,建議帶外套。
這是展覽介紹(展區就找這個板子先看解說!)

參觀時間

  • 建議至少預留兩小時觀展。
  • 我們是花了一個半小時參觀,但有些影片並沒有看完。一個半小時應該算是普通偏快的速度,基本上都能逛到。
  • 若之後確定有導覽,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喔!(不過其實看展的專注度差不多就是一個半到兩小時)
  • 若快速瀏覽,對畫作與影片都沒感覺,至少也要一個小時的觀展時間,集結了90幾件作品唷!作品數量蠻多。
  • 若是深度觀展,看所有影片細細品藏及殺時間,兩個半小時為佳。
    • 有些影片可能要二刷以上才看得懂😅

每個影片都仔細看完,至少需要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光幾個影片就會需要用到70-90分鐘(長影片體感約10分鐘,短影片體感約5分鐘。)
不過,北美館的票券可以一同參觀其他展覽(目前另外一個展覽是《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所以 整個下午都待在北美館也是沒問題的!

適合參觀對象

  • 想參觀的人都歡迎~畢竟這票價很甜!CP值超高的展覽。個人覺得這個展覽值400元。
  • 對素描、炭筆粉彩畫有興趣者!
  • 對社會議題(尤其是種族、戰爭等)有興趣者。
  • 小孩可以來但看不懂!可以來看影片,或者是中間不耐煩去B1兒童區域玩耍,反正可以多次進場。
展覽作品之一

展覽介紹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政治學與非洲研究系畢業。父母親在南非種族政策時代是傑出的辯論律師,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雖一樣擁有關切政治社會不公的胸襟,但肯特里奇選擇用藝術為普世的苦難發聲。肯特里奇作品向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淋漓的媒材語彙著稱,憑藉著精湛的藝術才華與過人的洞察力,能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

展覽亮點&看點

整理自北美館的小編~加上我自己的心得回饋~

展覽看點

  1. 橫跨1985至2023,展現40年豐沛創作能量。

本展以「素描創作」為策展主軸,將展區分為十個子題,最早炭筆素描系列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再到影片編導到舞台表演,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探索出他的創作軸線。

  1.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攜手合作策劃。

重現2022年11月於該機構展出之同名展覽,耗費超過三年的借件與籌備,歷經全球疫情到地緣動盪。

展品從南非、英國運過來,因為疫情安排延後及戰爭的運輸困難,讓這個展覽終於來了!來之不易的確是該更珍惜!

  1. 北美館首次亮相《麵包師之樹》系列。

花系列好像也是為了本展所製的,都喜歡!

展覽亮點

  1. 早期素描

將素描比喻為思考的日記,早期炭筆粉彩畫作品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複雜交錯的異樣空間,描繪藝術家面對種族隔離政策的龐雜心境。此次展出八件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珍藏。

回顧看小編的提示,對誒!好像那些作品同時有歐洲及非洲元素,然後畫面的確也非常複雜,是不是複雜的同時反映了他龐雜的心境呢?

  1. 素描投影之蘇荷短片

擅以抹除與重繪的技法表現時間的軌跡,製作11部「素描投影」定格短片,片中以虛構的關鍵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蕩不安的時局。本展精選其五部和數件素描原作展出。

這是一系列的短片,關鍵角色甚至是同一個人物!
真的是一時之選,看了很過癮!

這個龐然大物是投影媒材喔!影片的其中一幕。
  1. 殖民地景

此系列以19世紀末《非洲及探險過程:探險者的口述》為藍圖,筆下的原始瀑布或地景圖像,取自探險家眼裡的美好非洲景致,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著自然資源被佔據或觀測的痕跡。

原來那些紅色線條及標記是有意思的,當下百思不得其解呢。

  1. 工作室

創作初心全繫在一張空白的紙,以及在上面繪畫書寫的工具。每一件傑出的作品都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的工作室。本展特別重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素描草稿、版畫印樣與實驗創作等。

對於藝術家工作室,是否長這個樣子,我還是抱持著一個問號?
如果有一些他工作室的照片,說不定會更有說服力😂畢竟,我們不太了解工作室應該多大、長怎樣?但的確可以看出這些是他的創作與物件。

展品之一
  1. 《烏布說實話》《樣板戲札記》《女先知》投影裝置

身兼多元身分與長才,曾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劇場編導,並為劇團設計佈景與繪製海報,開啟他跨域創作之路。本展特別展出三部投影裝置,搭配紙本作品與舞台道具,皆是巡迴全球各大美術館與歌劇院的經典鉅作。

假若,本展覽沒有這些投影裝置,應該會失色一些。
現代人喜歡看影片,這些動畫影劇的作品,的確讓觀展更有心得與體悟。

  1. 花與樹

經常收集各類翻譯文學作品的精華短句和諺語,或是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將這些零散的碎片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

難怪,逛到這些作品。我覺得肯特里奇也能是個作家!那些短句跟文字都很有智慧。


展區介紹

官方雖說分為十個主題,但現場並沒有標示主題號碼。其實,也並無標註的需要。為了方便介紹,我就用自己觀賞的感覺來將展區分為十個分類!以下每一個都有介紹牌在展區內喔!記得要先看在逛那一區,會有更深的體悟。

展品展出的順序,也是肯特里奇創作的順序,從最早期炭筆素描到近代的水墨炭筆,真的可以看出他這麼多年的風格變換。

早期素描

一進來就被震撼到,但…其實一開始就沒看得很懂😅。

展區一角

素描手稿/素描投影/蘇荷短片

這一個區域有椅子,真是太好了!!!
可能有一半的時間都會坐在這個區域唷。
非常值得好好坐下欣賞,總共有五個影片,影片看完還有素描手稿看。認真看影片,就會覺得手稿似曾相識。

其中有一個影片的主題是讓我印象深刻:《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
???好喔~威廉,您說的是。

殖民地景

從影片的部分脫離,來到展覽的另一個區域。
一開始還以為走錯棚,因為居然看到作品有很多中文字!但,真的沒有走錯棚。
威廉就是如此斜槓,內容就是如此豐富。

織毯

繼續斜槓,繼續看展。

工作室

除了各式各樣的作品,也有威廉錄的短片。
還有一個經典作品《我怎麼沒去當部長》,也在此區展出。

展區一角

烏布說實話

一個小小的展區,主要是看短片,很像在看動畫短片一般,故事內容蠻有趣的,雖然我一刷有看沒有抓到重點。

很漂亮、有感情的一個區域。此區以後的展區作品都很近期,這邊也有展品是初亮相!
有些作品是在紙張上繪製,再拼貼而成的。而那些紙張,都不是空白的紙張。
看了其中一個作品內的細節,看起來好像字典!

《媽媽您別擔心》

樣板戲札記

這個作品訊息量太龐大!原來作品發想跟素材跟中國都有關係。
不僅藝術手法新穎,也一貫地有肯特里奇的風格,要透過作品傳遞一些想法與暗諷。

展覽作品

跟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這系列的作品在「空白」紙張上作畫。
特別喜歡,作品上面的文字,令人動容。

女先知

除了影片、還有佈置,整個作品與環境融入。
很喜歡的影片!我若在更沉浸於影片中,或許會賺幾滴熱淚。
也難怪,會有人說這是個感動的展覽。(不僅此區感動喔,只是這裡我最有感觸。)

展覽一角

場地小巧思

來源自北美館臉書PO文,我個人覺得很有趣!分享給大家~
觀展的時候也可以看看展覽裝潢擺設。

  1. 展場中的多面展牆使用來自葡萄牙、經過碳化煙燻處理的軟木塞材質,細看帶有自然樹皮紋理,同時兼顧展場吸音功能,減緩作品間的聲音干擾。
  2. 作為投影幕的石板材質為特別挑選,恰似手抹的痕跡,呼應威廉.肯特里奇創作中重要的筆觸特色及概念。
  3. 對肯特里奇來說,所有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工作室,展場中地面鋪設的大型紅色地毯及工作桌等元素,皆試圖重現工作室的擺設樣貌和各種活動軌跡,讓觀眾猶如直接走進藝術家創作現場。

背景知識

藝術家介紹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

簡歷

  • 生於 1955 年的約翰尼斯堡。
  • 政治學與非洲研究系畢業。
  • 父母親在南非種族政策時代是傑出的辯論律師,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
  • 雖一樣擁有關切政治社會不公的胸襟,但威廉選擇用藝術為普世的苦難發聲。
  • 在種族隔離的世界中長大,是一個將黑人和白人分開,以嚴苛分級管制生活每一個面向的制度。
  • 1980 年代後期隨者種族隔離政策的結束和南非對外重新開放,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獲得收納肯定。
  • 自 1990 年代以來,他的藝術作品和舞臺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劇院和歌劇院廣為展出。
  • 2016 年他在約翰尼斯堡的馬博能區創設“略遜創意中心”。這個腦力激盪的創意實驗空間每年舉辦兩季活動;迄今為止,已有 500 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了 100 多件個人作品或作品。
  • 仍生活在約翰尼斯堡並持續創作中。

成就

  • 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 2009年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百大名人。
  • 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指標性的雙年展,如威尼斯雙年展和卡賽爾文件展等。
  • 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終身成就展。
  • 勞倫斯奧利弗獎(舞台劇藝術獎項)的成就獎。
  • 以及其他更多我們不知道的獎項。

創作

  • 作品雖然不直接處理種族隔離問題,但卻以間接方式切入,也因此發展出一種遠超過南非這個世界的視野。
  • 作品的核心在於過程,不僅僅是指肯特里奇在工作室中創作的方法,還包括作品本身的內在過程。
  • 用炭筆畫出的輪廓線條,會被擦除或被改筆,而這些變化成為他的定格短片「素描投影」的基礎。
  • 從事多種類型和形式的藝術創作,包括表演、歌劇、偶劇和雕塑。
  • 主張採取一種暫時性和隨機性的軟調模式,用一種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解放視野。擅長在邊界內外的空間運作遊走,正是他非凡創造力的所在。
肯特里奇特別錄製給此展覽的影片截圖

南非社會背景

肯特里奇的作品探索種族隔離、與南非當代社會的動盪歷史及複雜影響。瞭解這些背景有助於解讀肯特里奇多樣化作品中的象徵、隱喻和社會評論內涵。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背景資訊概述:

  1. 種族隔離制度時期(1948-1994年)

種族隔離制度是白人少數統治階層對非白人多數人口實施的一種體制性的種族隔離和歧視制度。
它涉及嚴格的種族分類、公共設施隔離、人員活動限制,並剝奪了非白人的政治權利。
這種壓迫性的體制對南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種族隔閡、經濟不平等和人權侵犯。

  1. 爭取解放的鬥爭

有一場長期而往往伴隨暴力的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鬥爭,由非國大等組織和曼德拉等人領導。
關鍵事件包括1960年的沙佩維爾大屠殺、1976年的蘇維托起義,以及國際上的抵制運動和制裁。

  1. 結束種族隔離,民主過渡

1990年,德克勒克總統解除了對非國大等反種族隔離組織的禁令,開啟了民主過渡的談判。
1994年,南非舉行了第一次跨種族民主選舉,非國大獲勝,曼德拉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

  1. 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挑戰

儘管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制度已經結束,但南非仍在努力應對這一歷史遺留下的影響,包括根深蒂固的種族不平等、貧困和社會緊張局勢。土地重新分配、經濟賦權和民族和解一直是國家話語的焦點問題。

補充資訊

對於南非歷史有興趣想要多瞭解的朋友,推薦兩部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與「打不倒的勇者」。
前者是一部傳記片,回顧了曼德拉自年輕時期反對種族隔離、入獄27年,到最終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的經歷。電影深入探討了他為爭取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後者由摩根·費里曼和麥特·戴蒙主演,描述了曼德拉在1994年當選南非總統後,如何運用1995年橄欖球世界盃的力量團結這個仍飽受種族隔離創傷的國家。這部電影展現了曼德拉的寬容精神和對和平的追求,展示了體育的力量如何建立起種族間的橋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