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5/6/11(三) -2025/09/29(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18:00(17:30停止售票及入場,每週二休館)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3樓日光展廳
官方網站:https://www.fubonartmuseum.org/ExhibitionDetail?PKNO=X007WAF0
票價
票種 | 票價 | 說明 |
全票 | 450元 | |
台北市民優惠票 | 350元 | 台北市民憑身分證購票。 |
愛心票 | 220元 | 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陪同者、榮譽志工卡。 |
12年國教票 | 100元 | 高中以下學生、教師證。 |
免票 | 未滿六歲兒童、身心障礙者 | |
展期大宗票 | 300元 | 限六張以上。 |
除了全票有線上銷售電子票券外,其餘的皆為實體紙本票券,請至富邦美術館櫃檯購買。
導覽
入場即能享有線上語音導覽。固定時間會有團體導覽,以下兩者都有介紹:
個人語音導覽
- 不需額外購買,入場時會提供展覽說明單,掃描QR code即有線上語音導覽。
- 展覽說明單有作品詳細資訊及線上語音導覽的QR code。
- 而單子上有標示每個畫作標題,展場平面圖。
- 牆上有畫作號碼及導覽號碼。
- 場內也有多處牆面貼有QR code,進入網站輸入編號即可收聽。
- 導覽總共有27站45分鐘。每個約1.5~2分鐘,可用1、1.5、2倍速播放。
- 不需另外加購導覽機,建議自行攜帶手機耳機。也建議聽導覽,每幅畫作旁邊皆無說明(作品名稱也沒有)。
定時導覽
- 導覽時段:週一、週三至週五下午3:00。
- 週末、國定假日無提供導覽。
- 導覽時間:約為50-60分鐘。
- 導覽費用:每位50元。需押證件借用導覽機。
當日定時導覽開始前45分鐘(14:15),開放服務台/收銀檯現場購票及開始登記,每場次至多40人額滿為止,不受理預約申請和候補。
參觀時間
總共參觀用時約70分鐘。
- 不聽導覽純看畫應該會減少個15分鐘。
- 若要好好逛商店購物可能會增加個15分鐘。
- 若想要每張畫作都拍,好好拍照,建議多留10分鐘。
適合參觀對象
- 對美國印象派有興趣的朋友。
- 想目睹睡蓮真跡,但這不是最有名的睡蓮。
- 蠻多家長帶小孩參觀(可能因為六歲以下免費~)
展覽介紹
本展將聚焦印象派背後基進的創作動能,並探索印象派看似無盡的延展性── 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紛紛前往巴黎進修,各自回到家鄉後,再將他們所學加以提煉,進一步推動了這股藝術運動更深遠的發展。
伍斯特美術館收藏的法國及美國印象派畫作,涵蓋了印象派在法國的萌芽與興起,與隨後向美國、德國和北歐等地的延展軌跡。超過30位藝術家、52件畫作,作品描繪主題廣泛,展現了印象派在各國的發展及風貌。
展覽特點
- 莫內《睡蓮》,也簡單介紹莫內。
- 知名畫家:莫內、雷諾瓦、塞尚、畢沙羅都有作品展出。
- 繪畫主題廣,有美國自然景觀,也有其他文化點滴。
展區介紹
第一章:挑戰傳統
19世紀初提倡戶外寫生的巴比松畫派藝術家,轉而關注家鄉的風土,平凡的題材獲得更高的重視。
整個展覽有依照印象派的脈絡,時序來展出,這一區都是19世紀的家鄉風景畫作品。
第二章:巴黎與印象派藝術家
多數印象派藝術家居住於巴黎市中心,但為了親近自然環境而遷居郊區,隨著鐵路網的興建,巴黎仍是藝術家的聚會重鎮。
這一區的畫作,跟我們平常認識的印象派畫作,較為認識。
第三章:印象派藝術家的跨國網絡
許多曾在巴黎學習的藝術家紛紛回到自己的故鄉,並帶回嶄新的繪畫理念。
第四章:美國印象派
1880年代中期,歐洲印象派創作在美國收藏蔚為風尚,許多藝術家便前往歐洲習畫。隨著時間發展出不同的詮釋與地域性的風格與流派。
很多印象派的作品中都有巴黎的地標,而在美國印象派的作品內,也能看到美國地標的影子。
莫內
富邦美術館三樓展廳有設計網美牆,而睡蓮網美牆附近是莫內的專區。
也算是有對得起展覽名稱,雖然只展出了莫內的一幅《睡蓮》真跡,但此區有莫內的足跡地圖、足跡年表、經典名作、以及一些照片。
對莫內有興趣想多瞭解的朋友,這一區可以仔細參觀!
第五章:印象派的界線與新方向
後印象派運動開始轉向更抽象的表現形式,強調對色彩、象徵或形式等視覺元素的探索。
這個展區呼應了展區內容,介紹了色調主義,是19世紀後期的新風格,牆重點放在整體氛圍,而非細緻描繪。
塞尚《打牌的人 習作》有在這邊展出。
第六章:未來拓境
印象派藝術家擅長捕捉各種不同的風景。
當時美國鐵路公司致力開拓西部旅遊觀光產業,促使藝術界對該區域的關注。
雖然只有三張作品,但黃石公園的景色都有畫出來!
藝術商店
一出展場便是藝術商店,不過這個區域也有可以參觀的背板!
這個區域首先放置了一個電視螢幕輪流播放:伍斯特美術館佈展巧思,以及策展人對畫作的想法,想要多瞭解的可以駐足觀看。
旁邊也介紹了伍斯特美術館,在購買莫內的作品時的程序,以及當時的書信往來。
在販售展覽作品相關的明信片上,是一面藝術家取景地圖的牆面,非常有巧思!
出場後先有一區商品販售,走出3樓展場門外也有一小區。
另外,在一樓富邦美術館出口前,也有販售小禮品。
若有想要購買禮品,建議兩邊先逛完挑完再買~樓下比較多平價的小東西,不過樓上有優惠,品項有一點小差異。
簡單介紹有販售的商品,實際售價以現場為主:
- 明信片套組:1080元
- 明信片(單張):150元、60元
- 杯墊:150元
- 畫冊:1000元;大畫冊:3990元
- 藝術小提袋:290元
- 睡蓮提袋:490元、390元
- 保溫瓶:790元
- 馬克杯:290元
- 筆記本、L夾、磁鐵:150元,優惠買四送一。
- 徽章:120元
補充知識
簡短整理以下跟展覽相關的主題知識,供大家參考。
印象派的沿革(從法國至美國)
印象派起源於 19 世紀後半的巴黎,是對當時學院派繪畫風格的一種叛逆。畫家們不再滿足於室內作畫和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而是走向戶外,捕捉自然光影變化與當下氣氛。他們用鬆動、明亮的筆觸,畫下城市街景、鄉間風光與平凡生活中的片刻。這種強調「瞬間感」的畫風,當初曾被視為不成熟的草稿,卻在藝術史上開啟了全新的感知方式。莫內、雷諾瓦、畢沙羅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開創了「以光畫畫」的時代。
19 世紀末,許多美國年輕藝術家前往巴黎學習,其中包括卡薩特、哈薩姆等日後成為「美國印象派」代表的人物。他們在巴黎接觸到印象派,深受啟發,也將這種畫風帶回美國本土。最初,這些風格在美國上流社會引發爭議,被視為太過隨意、不夠端莊,但很快便吸引到波士頓、紐約等城市的收藏家與策展人支持。印象派作品也陸續被引進美國的展覽與美術館,從此在新大陸逐漸展開屬於自己的發展路線。
當印象派傳入美國後,並非只是全然模仿歐洲畫家,而是逐漸轉化為具在地特色的風格。美國畫家延續印象派對光與自然的熱愛,卻選擇描繪自家後院、城市公園、鄉間花園與美國大地景觀。與法國畫家的奔放與即興相比,美國印象派作品更顯得溫和、有秩序,題材也常帶有道德觀與家庭情感。例如卡薩特筆下的母子場景、哈薩姆描繪的國旗街道與花園午後,都融合了印象派技法與美國生活精神,形成獨特的視覺語言。
印象派不僅影響了美國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繪畫風格,更進一步改變了人們觀看日常與自然的方式。它鼓勵畫家擁抱當下的光影、畫自己的生活,也推動了後來的現代主義與色彩主義興起。美術館與學校開始大量收藏與教學印象派作品,讓更多創作者與觀者接觸這種藝術語彙。某種程度上,印象派成為一種跨越國界、文化與時代的藝術橋梁,在美國不只落地生根,還成為後來無數創作風格的根基與養分。
伍斯特美術館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美術館(Worcester Art Museum),成立於 1896 年,是美國最早引進印象派畫作的地區性美術館之一。雖不像紐約大都會或波士頓美術館那樣知名,但它的收藏卻橫跨歐洲古典、亞洲藝術、羅馬馬賽克到現代藝術,展現出深厚的學術性與獨立眼光。
這次在富邦美術館展出的莫內《睡蓮》,正是 WAM 的代表典藏之一,1910 年即購藏,是美國最早擁有此系列的機構。但除了印象派,WAM 還擁有不少令人驚艷的藏品——例如 15 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名作《發現蜂蜜的巴克斯》、來自古安提阿的完整羅馬地板馬賽克,以及全美第二大的武器與鎧甲收藏,都是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