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洞窟資訊
官網:https://www.exploremaastricht.nl/en/maastricht-underground
營業時間:平日11:30-16:15;週末10:00-16:15 (16:15為最後一團的開始時間)
地點與交通
北洞的交通比較方便,官方也建議大眾交通工具者,可優先選擇參觀北洞。
北洞 (Grotten Noord / North Caves)
North Caves Maastricht Underground
地址:Luikerweg 80a, 6212 NH Maastricht
若從馬斯垂克火車站附近出發,可搭乘公車3號再步行一公里內(最後一段緩上坡)、或12號公車三分鐘內步行即可抵達。

桑內貝赫洞 (Grotten Zonneberg / Zonneberg Caves)
Caves Zonneberg
地址:Slavante 1, 6212 NB Maastricht, 荷蘭
若從馬斯垂克火車站附近出發,可搭乘公車3號、或12號公車,約十分鐘內車程,但公車下車需步行約2公里(視哪輛公車),約會花25分鐘步行。
導覽活動
地下洞窟的參觀一定要跟導覽!無法自行探索!
官方目前有七項活動,以下簡單介紹活動名稱、票價(僅列出成人票)、時長、場次(以英文為例)與導覽內容。

北洞導覽
進入北洞的地下洞窟,導覽牆壁上的炭筆畫、碑文和彩繪等故事。
- 導覽語言:荷蘭文、英文
- 票價:11.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十分鐘。
- 場次:每天皆有。週末一天五場、平日兩場。
- 可與堡壘一同購票,套票價格為17.75歐元。
聖彼得堡壘導覽
堡壘通過地下洞窟與聖彼得山丘相連,堡壘位於城市南側默茲河的高處,是俯瞰周邊地區的絕佳觀景點。雖然堡壘很顯眼,但一般民眾也無法自行攀登堡壘。
- 導覽語言:荷蘭文、英文。
- 票價:11.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
- 場次:每天皆有。週末一天兩場、平日一場。
- 不含無障礙設施(輪椅無法進入)。
- 可與北洞一同購票,套票價格為17.75歐元。

北洞+金庫導覽
北洞導覽的重點應該也都會講到,多參觀了金庫區域。會進入金庫看當時存放畫作的地方,導遊也會講述一些戰時故事。
- 導覽語言:荷蘭文、英文。
- 票價:17.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40分鐘。
- 場次:僅週末,一天一場。
- 僅接受12歲以上青年/成人。
- 不含無障礙設施(輪椅無法進入)。
桑內貝赫洞窟導覽
相較於北洞,此處深度及洞窟寬度較大,曾經被當作避難所使用,有較多生活過的痕跡。
- 導覽語言:荷蘭文、英文、德文。
- 票價:11.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10分鐘。
- 場次:僅週末,一天一場。
- 桑內貝赫洞窟集合點,並不售票。須先上網購票,或是在聖彼得堡壘售票處先行購買。
- 曾有提供滑板車導覽行程。
華爾戴克地下堡壘導覽
有別於另外兩個洞窟的原始用途,這是一段14公里長的防禦隧道,導覽著重於介紹戰時的軍事使用。
- 導覽語言:英文。
- 票價:11.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
- 場次:僅週末,一天一場。
- 集合點並不售票。須先上網購票,或是在聖彼得堡壘售票處先行購買。
北約總部洞窟導覽
在 1954 年,作為坎納貝格(Cannerberg)一部分的 博斯貝格(Boschberg),被改造成冷戰時期北約在歐洲最重要的戰略指揮部。雖已全數清除,但仍有參觀遺跡的導覽活動。
- 導覽語言:英文。
- 票價:11.75歐元。
- 時長:一小時10分鐘。
- 場次:僅週末,一天一場。
- 不含無障礙設施(輪椅無法進入)。
- 室內永遠低於10度(其他的地方常12度)
2024年,並未有華爾戴克地下堡壘、北約總部的洞窟參觀。可能除了北洞與桑內貝赫洞窟的較常規的導覽,其他或許會調整。建議在規劃及參觀前,先行上官網確認查詢唷!
參觀內容&心得
荷蘭兩週的行程,到最後三天待在馬斯垂克。坦白說,馬斯垂克不會是一般觀光客的首選,但離德國、比利時都近,也的確是旅遊團會順遊一天的景點。
馬斯垂克並沒有太多景點,市區內的天堂書局,這裡:聖彼得洞窟也是距離市區超近的景點。
有在馬斯垂克待的旅客,可以安排加入這個景點。
前往參觀聖彼得洞窟
我們知道馬斯垂克有這個景點,離市中心很近,但我們並未做太多研究。
當天早上在法肯堡的山上,想著下午的行程。時間不多的選項,或許可以去這個景點。
延伸閱讀:[荷蘭法肯堡]馬斯垂克近郊私房景點//法肯堡城堡遺跡&洞穴(聖誕市集)介紹 Valkenburg aan de Geul
查了公車路線,才知道原來北洞比較方便易達。也就從法肯堡坐火車回市區、再從火車站出發(其實法肯堡也可以直達啦)。
Google地圖的路線明明是下公車後,走不到一公里即可抵達。結果,來了個有段距離的緩上坡,還一直沒看到售票亭的身影,真是到門口都要累了呢。

轉進堡壘前是停車場,會有旗幟標示。總之往堡壘的方向走,不難找到售票處。
我們在現場買票,當時有兩個選項:北洞導覽、或是北洞(含金庫)的導覽。
*剛好那天是週日,有金庫導覽!
想著來都來了,這邊的金庫好像存放過《夜巡》,那就參加含金量較高(也比較貴)的含金庫導覽吧!
我們三點半,報到三點45分的最後一團導覽。
集合點就在售票處外,旁邊也有廁所(要付費進入)。
當時剛好遇上了一團台灣人,旅行團來這邊參觀完(15人以上可以報名私人團,不會佔到大眾的額度)。
45分準時於集合點出發,一行大約三十名參觀。
本以為會直接從附近的堡壘入口,進到洞窟內部。卻不想,導遊先帶我們走了大約10分鐘,穿了一片雜草,前往北洞的路口。
參觀北洞
進入洞窟前,不免俗地要先宣導安全及導覽須知,團進團出、不可以亂走,洞窟內部需要小心頭部碰撞等。
導遊發了幾組(電)提燈給團員們,確認了走在隊伍的最後一組遊客,請他們協助壓隊、並且確定沒有人走在他們後面,這樣導遊確認最後一組即可。

宣導完就進入洞窟內部了,導遊用著正常的速度行走。
洞窟的一開始真的很狹小,也有多處需要低頭(我是不用,但很多荷蘭人、德國人很高!)。導遊會走到定點停下來,並開始解說。

除了一開始走比較長的距離,大約前進3-5分鐘,就開始真正的洞窟內部導覽說明。
洞窟用途及環境
在第一幅壁畫前,導遊簡單的介紹起洞窟的用途及環境。

- 並非天然洞窟,為了採集石材而開鑿。
- 礦工們使用簡單的工具(如鑿子、鋸子)將泥灰岩從岩壁上切割成大塊的方形或長方形石塊,然後運出洞外。
- 為了避免頂部坍塌,會策略性地留下未開採的岩石柱作為支撐柱。
- 由於一層一層地向下開採,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巨大、相互交錯的迷宮,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洞窟。
- 洞窟內恆溫:9-12度,恆濕約98%。
- 泥灰岩洞窟(高度吸水性),洞窟內高濕度的成因。
導遊甚至還拿出水瓶,倒了一些水到地面上,以展示洞內的環境,極高吸水性的泥灰岩。
- 洞內壁畫皆為炭筆畫,才得以在高濕度的情況下留存。
途中經過了一些壁畫,並不是每一幅都有停下來解說。
洞窟系統
接下來往前幾步,來到了一幅地圖前方,導遊根據地圖說明整個洞窟系統。

- 說明了我們所在位置、入口處(Ingang Noord)、金庫(Kluis)所在地。
- 地圖並非全貌。總共曾有兩萬條通道且總長達200公里,現仍有數千條及約60-80公里的通道系統。
- 地圖上主要的紅、藍色線分開了不同洞窟系統。
- 聖彼得洞窟 本身並不是由單一公司建造,而是由數百年來數千名泥灰岩採礦工人挖掘出來的。
- 由於採礦權是分塊出租或出售給不同的地主(教會、修道院,以及後來的私人公司),因此地下通道的權益也處於分割狀態。這也是地圖中通道結構呈現網格狀,且不同區域的風格不同。
沿路上,都能看到不同的通道岔路。有些岔路口擺了幾塊石頭擋住。
- 擋住是由於後續的通道已坍塌,禁止通行。

真的要跟緊腳步,不能亂走。
這裡需要熟悉及導遊的專心,才有辦法安全出入。導遊也跟我們分享,他曾經走神而不小心帶團走失的經驗(,當然後來有找回正確路線)。
沿途經過一些有標註的牆壁,導遊會提下來稍作解說。
大約到了導覽行程的中段(大約開始50分鐘後),我們來到了金庫門口,國家儲藏所第 9 號。
也在此遇到了剛離開金庫的另一個導覽團。

參觀金庫
金庫外面有個小的展示間(辦公室),要進入展間才有金庫(保險櫃)大門。我們大約在這個區域待了半小時,其中有約十分鐘在金庫內部。
金庫內
抵達金庫區域後,導遊幾乎是直奔重點。讓我們先進入金庫內部,而後才詳細解說。
首先經過很窄的(約兩人通行)通道,通道左側都是一條條的鐵網架,架上仍擺著畫框等當作參考。


在通道的盡頭有比較大塊的面積,這個區域有個木架,木架上擺著溫濕度器。

而這木架就是當時擺放《夜巡》的地點!

附上介紹的海報。
由於金庫內的區域不大,導遊僅簡單提及並沒有詳細解釋。直到我們都出了金庫,才在展示間細講。
金庫介紹
由於我們是當天的最後一場導覽,我們的導遊肩負關金庫門的任務。
關門前還有個小插曲,我因為走出金庫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當時阿姨沒有看到我,還嚇了一跳喊了我的名字,想說我是不是被關在金庫裡。好險虛驚一場,我早就走出來站在旁邊了(現場其他團員都太高大,擋住我)。
展示間有幾張海報,簡單介紹及展示當時的歷史畫面。

- 二戰爆發後,荷蘭為了保護國寶們不被炸毀,建造了這個金庫收藏藝術品。
- 總共收藏了近800件作品。
- 利用聖彼得洞窟本來的特性加以保存。
- 動線複雜:讓納粹難以查找到金庫。
- 防爆:收在地底深處,炸不到。
- 收藏畫作需要恆溫及恆濕的環境:只需要控制金庫內濕度。
但要控制濕度,也是不簡單的任務。金庫內有特殊的管線,是全年無休的運轉,讓金庫內保有恆溫恆濕的環境。而國寶《夜巡》的木架上甚至有獨立的溫溼度計。
因為《夜巡》的尺寸過大,當時用帆布捲起收納在木架下。為了怕捲起來擺放、重力及角度等因素會使油墨位移,他們甚至會輪流旋轉《夜巡》的擺放角度。

是非常用心珍貴的在保存藝術品們,上圖是解放收藏品後的檢查。
除了林布蘭《夜巡》外,也有存放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小街》,保盧斯的《公牛》等黃金時期的作品。
延伸閱讀:[荷蘭阿姆斯特丹]必訪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Het Rijksmuseum Amsterdam、[荷蘭海牙]必訪景點//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收藏荷蘭黃金時期畫作(鎮館之寶: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守衛
是如何做到不被納粹搜到金庫內容呢?
- 24/7的守護金庫,除了金庫管理人外,沒有其他人可以接近裡面的藝術品。
- 內外會有人接應,甚至平地上都有無線電通報。
- 若有納粹接近,會有其他守衛組員通報,守衛會用各種理由唐塞、或是引導到別處。
- 除了洞窟內建的複雜地形,再加上回字形的三層迷宮路線。

若以金庫會中心點(洞窟內的最深處),金庫外有警衛室,警衛室馬上接著一小圈的回字型牆壁,接著會再轉一圈回字型牆、再一圈,總共三層,才會接回其他洞窟內的通道。
若不是導遊帶路,請我們看牆壁的痕跡,且說明所在地為第幾層,我們真的分不出來。

導遊也在此分享了一些小故事,因為那些歷史故事,使得這個景點更有溫度,更令人動容。
在二戰時期,聖彼得洞窟系統是逃難的重要一環。
當時納粹佔領了荷蘭,洞窟內有荷蘭的士兵駐守,同時也有納粹的軍隊在巡邏。
許多人會(猶太人、盟軍士兵等)藉由這座複雜的洞窟逃到比利時,順利逃出就是靠荷蘭的士兵掩護了。

而警衛室上面的洞,就是歷史的痕跡。當時的環境下,逃難者會躲在洞內。(不確定會不會有旗幟、布的遮擋),若納粹軍隊來巡邏,他們會躲入洞中。當危機解除,荷蘭士兵會幫忙在警衛室上搭梯子,讓他們可以藉由梯子下來,前往其他通道。
一路南行,直到離開聖彼得洞窟,抵達比利時。(比利時雖然也被佔領,但相較荷蘭/馬斯垂克外,有其他救援管道、管控也沒有那麼嚴格。)
當時派駐了很多士兵在現場,尤其針對金庫的守護。在金庫外有一面牆,刻滿了守衛士兵的簽名也押上了他們最後駐守的日期。

洞窟其他特色
黑暗體驗
北洞含金庫的導覽路線,金庫在路線的深處。洞窟內除了我們的手提燈外,沒有其他的光源。也在洞窟內的某一段路,導遊讓我們體驗全黑的行走活動。
是一段很安全的路段,平穩、沒有岔路。
請我們站成一排,一手扶著右側的牆壁。接著,把燈熄滅,往前走。
當然,導遊有先問過大家的意願,若害怕的可以先跟著他往前走。
當時我沒有搭前面的人的肩(我內向),再加上我比較膽小、腳步比較慢,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緩慢前行。沒幾步就落後前方的人,很慢的速度前進,跟前面差了好一段路,才看到遠方的光點,跟團隊們集合。還好,後面大概還有10個人,不孤單。
點燈時,發現走過來的路也很短,就是平常一分鐘能到達的路程。但在黑暗中,時間都被拉長了。
化石
活動幾乎都結束後,我們來到了一幅壁畫前。

畫面是滄龍的形象圖。
聖彼得山丘是泥灰岩,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沉積物。
18世紀時,在聖彼得洞窟挖掘出滄龍頭骨的化石,使這裡因為考古而聲名大噪。
導遊也跟我們分享滄龍化石的故事:
- 約1780年發現滄龍頭骨的化石。
- 1794年法國大革命佔領了馬斯垂克,把化石當成戰利品帶走。
- 頭骨被帶回法國,目前放置在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 法國學者將其歸類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海洋爬蟲類。
- 後來又陸續挖到滄龍的其他部位,現存放於馬斯垂克自然歷史博物館。
- 荷蘭請法國還頭骨,法國拒絕。
- 法國卻還想要其他部位,想幫忙研究,荷蘭當然拒絕!
- 所以除了頭骨外,都放在馬斯垂克唷!
介紹完聖彼得洞窟在考古的地位後,導覽行程也臨近尾聲。
導遊帶領著我們一同出洞穴,也負責關門,他們需要跟管理室回報確實已執勤完畢,若是沒有回報,管理室需要派員來搜尋,以策安全。
離開洞窟後就算是導覽行程結束。由於導遊會步行回售票的辦公室,大批人馬還是跟著他沿路返回,畢竟平地的路也不熟悉。
非常扎實,有收穫的度過了一小時又40分鐘。早上在法肯堡看了比較精美的炭筆壁畫,下午繼續看了壁畫外,也參觀聖彼得洞窟內曾收藏寶藏的金庫,以及聽到不少導覽故事。
有自然、歷史、人文的行程,非常推薦來訪馬斯垂克的旅人,可以加入這個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