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是政大IMBA一年一度的招生期了。看到認識的校友去招生說明會分享,想想周邊沒什麼認識的人會再去念,萌生了回顧寫下這些心得的想法,畢竟當年申請時,我也是搜尋了好多心得文。只是線上的心得,幾乎是(當時)剛申請上、剛入學、或是碩二的人所撰寫。
好像,沒人過幾年還寫的? 🤣我盡力回想吧!
最重要的放最前面,如果你猶豫想要申請, Just Do It!
背景概要
簡短介紹我的背景: 美國非名校大學畢業、政大IMBA (2018-2020) & 雙聯學位(ESCP)。
入學前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約4年,現任職於外商能源產業(仍然是名小社畜)。
抱歉,看起來似乎沒有很吸引人,但我真實存在啦🤣雖然IMBA沒有帶給我巨大的好處與影響,但也是從中得到了一些肯定/資源與支援/各類收穫。
進入IMBA,你可以獲得
- 1至2個學歷 (如果有雙聯)
- 出國留學、交換學生(如果你有申請)
- 課堂知識以及課業壓力
- 時間管理達人
- 良好簡報能力 (幾乎每堂課都得報告,能不好嗎?)
- 系上多元活動、商業競賽等。
- 認識很多人: 好朋友、好隊友、好同學、好夥伴(有人一起創業)、好伴侶(真的有人結婚啦),阿當然還是會有雷的。
- 校友連結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開開眼界~
- 還有很多無法列出的優點啦😗
系所特點
- 全英文教學。(跟歐美學制相像,上課週數比較短)
- 平日晚上及周末上課 (可以繼續當上班族)。
- 其他,請自行上網查詢。
學生組成
每屆的學生組成會有些微差距,不過大致差不多。
- 一半台灣人、一半外國人
- 男女比均等~
- 26-30歲同學為大宗,台灣同學平均年齡較長(近30、30+為多),少數小於26歲的人(多為外國雙聯過來的同學比較幼齒)。
- 工作經驗: 小於/近六年工作經驗為大宗,也是有資深的同學!
- 多數擁有學士學歷,少數已擁有1個碩士(理工學院居多)。超多政大語言學系校友🤣
- 各產業都有,個人認為科技業還是偏多。
申請
要申請就努力拼前幾名拿獎學金!
不要放棄,可以的💪
每年都有備選上的同學! 總是有人同時申請台大GMBA,所以還是會…遞補上的🤣
初審書面資料
實際所需資料以學校公布為準,以下提示一些,讓你放寬心~但有疑慮還是要跟學校確認喔!
- 英文能力證明: 沒有規定分數下限,托福、雅思、多益都可以,若擁有英語系國家學歷則免提供(大學畢業證書就算證明了吧😅)。有些比較晚決定申請的同學,都衝一波考多益申請。
*但若之後想要申請交換或雙聯,還是要看對方學校有沒有分數限制喔! 當然是越高分越好啦~
- 有效年資證明: 我是直接申請勞保投保資料。不確定其他同學是怎麼操作😅
- 推薦書兩封: 學校建議是公司主管填寫,我有一個是當時主管填,另外一封則是跟工作無關的前輩
- 畢業證書及成績: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成績,我們班第一名當初一直強調: 他大學GPA只有2.9 (?),但他是國外名校就是😅。也沒詢問過其他同學成績,我個人是普普3.4(之類的)。
面試
我覺得面試才是重中之重。面試官都是系上的教授,也是未來上課會遇到的教授們。網路上有很多歷屆題目可以搜尋😆
聽說教授們面試當下/天,就會打好成績。虧我當年面試完還跑去系辦問每一個教授是誰,回家寫給每個教授感謝信(我認真)。
根據我們班第一名的訣竅: 認真扯就對了,每天早餐咖啡時間都搭配服用國際財金新聞…諸如此類。
以下個人蒐集而來的題目,供參。
2023年面試題目
3人一組面試,不確定幾關
- 如何準時上課
- 如果用一個動物形容自己會選什麼?為什麼?
- 曾經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用什麼有創意的方式解決?
- 目前人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甚麼?
- 遇過人生最低潮的時期,如何調適?
- 妳最想要跟誰吃午餐?為什麼?
2020年面試題目
2人一組面試,兩關
- 能否準時上課?
- 請講述個失敗經驗。
- 你可以對這個系所貢獻什麼?
- 30秒推銷自己。
- 最近讀到了什麼新聞?
- 個案研究題。
2018年面試題目
2人一組面試,兩關各三名、兩名教授
- 為什麼要念IMBA,如何準時來上課
- 有個時事題 – 當年是衛生紙之亂
- 跟自己專業背景比較像的題目 – 跟我同組的直接跟教授聊起來😅
- 你們兩個之中擇一,要選誰?
IMBA課程
總共42學分,每學分8800元。註冊費加上去40萬台幣可以搞定~
政大的規定可以唸4年,還可申請休學2年,但有人前後加起來唸了七年(?)
平均(有上班的)台灣人唸三年(三上居多)。
途中休學的也大有人在~
必修課程
共十門課,25學分。
大致上學校的規劃如下,但每年可能會調整,依學校公告為準。
以下課程心得都是憑印象,不代表現在一樣唷!畢竟師資也有更改~
若大學是商學院的學生,有些必修課程可以抵免掉。但若要雙聯,抵掉不一定對方學校讓你抵,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碩一上
- Accounting: 聽說2023屆的期中考哀號遍野,不過我們當年也沒少哀號。偏管理會計,一整堂課下來就是要看懂公司的財報。對大學是商學院的學霸(就是記得的…)應該不至於太難。
- Economics: 管理經濟學,挺喜歡這堂課的。也不算太難,有些人會選隔一年再上(這樣選擇會跟下一屆同學熟)。
- BQM: 難~~但對寫論文有幫助,不過是Strategic的前修課程,不然建議晚一點選也不錯😆
- Leaders Forum: 五個周六下午的演講課~好好寫心得出席就好。演講咖位有時候很不錯! 當年我們聽唐鳳演講,那個語速跟腦袋,真跟不上😅
- CSR: 就是一個假期上完的短期必修課。
碩一下
- MIS: 有報告的課程,當年好像有實作一個網站。
- Marketing: 美國外師來上課,也是幾個周末較短期的課程。觀念簡單清楚,
- Financial: 難? 難吧😅
- Leaders and Team Building: 往年都是碩一上開學前,有點像迎新宿營,很硬的那種🤣
碩二上
- Strategic Management: 抱歉我沒上。但聽說非常精(慘)采(烈)。
選修課程
有些同學會為了拿concentrations,而特地選某些課,這樣可以多拿一張證明你有專修某組課程。詳細課程去系上官網看囉。
建議是喜歡某些老師,就去選老師的課😄介紹下面幾堂課~
- International Finance: 2學分夯課,有幾年沒什麼作業要交。業界老師,有實務經驗。
-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ng: 客座教授Sandra的課,也是蠻多同學喜歡的。
- Global Marketing: 跟必修行銷課同一個教授,喜歡他的可以選~
- Consumer Behavior: 何富年教授的課也是很夯,也蠻多同學找他當指導教授。
- Confucianism and Leadership: 李瑞華教授也是有眾多粉絲,據說跟LTB有點相像。
論文
- 很遺憾,台灣的教育部規定必寫論文。
- 不過,論文並沒有規定要多長篇大論,相較其他扎實的系所,至少我們沒有設論文查核點,不需要費時一年以上才能完成。
- 通常兩年內畢業的同學,二下後開始全力衝刺。
- 分享自作孽我的論文時程: 我自己是2.3月開始想要寫論文找教授,但五月才開始寫,六月底七月初被教授洗臉,七月中終於可以準備口試,一直到7/30才口試,馬上改完7/31最後一天交出。
教授對不起🙇♀️
- 好好選教授,也是有人被口試委員當掉的…但也有權威教授,其他委員有意見也不影響教授決定🤣
- 有些熱門指導教授,到時候自己問學長姊跟同學吧~
雙聯學位
碩一成績85分的要求,努力! 你可以達到! 後來還使出殺手鐧寫信問每個授課教授,是否有加分機會,有些教授不給,但基本上分數給都算甜😍
跟同學們約好調配好個人志願,有感情很好的…也有反目成仇的,自己注意哈。
目前簽約學校:
碩一一開始就要申請的兩間學校,我當年還沒入學就申請ESCP了…
- Purdue: 要繳兩間學校的學費,貴。但美國就是貴! 而且,你直接申請進得去嗎😏(我是沒辦法啦)
- ESCP: 需要繳ESCP註冊費,年年調漲。但好險不用繳他們學費(超貴)。主要在巴黎校區,生活費很貴!
碩一下開放申請的學校。
- Emlyon: 里昂好地方,這間學校也是有名。
- Audencia: 南特就是有點無聊(?),但這間幾乎年年有人去。
- IESEG: 也是年年有人去,年年有人來? 有很多短期課程,同學都上短期課程猛玩(很強),里爾或巴黎校區。
- Mannheim: 超硬、超硬、超硬。而且一年讀不完🤣去的都是強者,然後好像都玩不了(?)
他們的高等微積分是必修(我很怕) - HHL: 唯一一間提供MBA,所以要考GMAT。聽說很優,也終於有人去!
- WU: 維也納真的好棒棒棒棒棒棒。
- Grenoble: 也是間名校。
若是想海外留學,畢業後找尋當地工作機會。我個人認為: 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
法國基本上很難有望,尤其法文是硬傷。學校的徵才博覽會直接不鳥國際學生的🤣
可以說的太多,就不說了。詳細資料上學校DD網站查詢囉。
這些學校都很好,政大很用心簽,好機會要珍惜。
同時,政大的交換學生簽的學校也都很優,IMBA先較於政大其他碩班,有優先選擇權,所以競爭學校也都是跟自己系內競爭而已,一定能選到想要的。
畢業後
我想,很多人會想知道。究竟我讀完,花了這些時間精力,我能獲得什麼? 那那些畢業的校友們,他們的職涯有就此一帆風順,有就此步步高升嗎?
很誠實地說,我自己是沒有。我也不知道大家的薪水有往上跳了多少。我本來希望我畢業後可以轉個職能,但還好我轉了個有興趣的產業。
畢業後的大家,有人運用論文學以致用創業、有人終於換工作、有人跳了產業、有人當上了主管、有人讀了N個碩士、有人讀了博士。什麼樣的人都有。
有些人去了國外,有些外國人選擇留下來。要說IMBA的其中一個劣勢,就是校友分散不同國家,但同時也是個優勢,海外皆兄弟。
能不能獲得,在於你願意投入多少。
我算是比較不擅社交的同學,也沒有很積極投入各種學生會活動、校友活動。但政大IMBA提供給校友的資源,真的多。
到現在還能收到IMBA寄來的實習與工作機會,每個學期還可報名回系上上課(我還真的去上過)。
更不論,很多人投入了心血,有些校友認真成立校友會,成立一些休閒性社團。一些資深學長姐也不吝分享產業經驗,匯集同產業的系友互相交流等。
雖然系上成立二十初個年頭,也有大半的人不在台灣,目前不算是很熱絡龐大的校友團(?)
我知道,當我有需要,會有人能給我支援。
所以,看完以後。還有問題就問我吧😀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這個大家庭,堅強硬實力與軟實力,帶給社會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