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維也納]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維也納歌劇院的導覽與介紹Wiener Staatsoper

重點寫在最前面,歌劇院導覽,極不推薦!

有被當盤子的感覺😡 歌劇院導覽 45分鐘 €13/每人
推薦指數:⭐
期望越大,真的是失望越大😭

官網: https://www.wiener-staatsoper.at/en/ 

維也納歌劇院又為國家歌劇院,它有四大歌劇院,也有十大歌劇院之稱,總之他是個名歌劇院。
每個表演季度(應該是一年左右)有350場演出,共60個不同戲碼/舞碼在輪流表演。

歌劇院導覽需線上購票與預訂,也只能線上買票。是我們整趟旅行表訂的第一個必去行程,畢竟都付費訂了~ 
需要提前30分鐘報到。有各種語言的團體(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英文的團體是最大團的。

歌劇院大廳(導覽團等候區)

我們的導覽是表訂兩點,但還沒兩點就開始了。英文團實在是太大,拆分成2-3團,我們是第二團,後面不清楚還有沒有團。前後間隔兩分鐘,但即便拆成小團,還是團體很大。
導覽我根本聽不清楚,導覽員沒有帶麥克風! 而且他的英文沒有特別好,雖然即便很好我也是聽不太懂。英文不好的人不用參加了,中文導覽很偶爾才會開放。
基本上就是有個機會去劇院裡走馬看花,然後還去不了後台。
舞台只是(因為早進去)偷拍到了一眼,後來劇幕就拉下來不給看。😐

歌劇院舞台

導覽印象

  1. 導覽員一直、一直、一直在賣票。時不時就會講到,這個票價多少錢,你可以在哪買。

到底有多缺業績啦😑

  1. 戰爭炸毀了大半的維也納歌劇院,現在看到的大部分是重建後的。(一開始導覽員會展示幾張歷史黑白照)
  2. 各種廳 (就是表演前或中間會喝酒的賓客廳),有不同的裝飾風格。(完全忘了他講什麼、可能也沒聽懂)
  3. 維也納歌劇院每年有固定休館時間,天數不多(好像是暑假?),休館期間需要做很多的維護與清潔(廢話)
    劇院當年吊燈是點蠟燭,現在是LED燈,就是休館期間會清潔的項目之一。
  4. 每天有大量人員進出,早上先彩排、然後下午休息、晚上演出。還有大量戲服(我忘了數字多少)
  5. 維也納歌劇院最有名的年度活動: 維也納歌劇院舞會。是歐洲最盛大的舞會。他們會改裝維也納歌劇院(導覽時有給我們看宣傳影片)。票很難買、很貴,很早會賣。然後表演的徵選標準也很嚴苛。
  6. 椅背後面有小螢幕,螢幕上會有字幕。(很貼心捏)
歌劇院一樓座位區
  1. 導覽介紹常常會指著某個雕像,說那個是XXX,阿下面就有寫名字啊! 當我看不懂喔!😶
歌劇院某一廳的裝飾
  1. 完全沒有介紹到建築外觀喔~

維也納歌劇院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87%取自官網,其中少部分為導覽時有提到,溫習後想起來的。

歷史

  • 建築師奧古斯特·西卡德·馮·西卡德斯堡(August Sicard von Sicardsburg)規劃 ,及室內設計師愛德華·范·德·努爾(Eduard van der Nüll)設計。
    • 設計靈感被其他重要藝術家所影響。例: 壁畫上有知名藝術家操刀、陽台上的壁畫是《魔笛》作品。
    • 兩位設計師都沒有活到歌劇院開幕的那天,自殺&中風去世。
    • 他們的雕像位於大門樓梯處。
  • 1869年5月25日,歌劇院隆重開幕。
    • 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和皇后伊麗莎白有出席。
    • 演出劇目為莫扎特的《唐·喬凡尼》。
  • 1938-1945年期間,在納粹統治下,許多作品被禁演,也有諸多人士被驅逐或殺害。
  • 1945年3月12日,歌劇院被炸壞。
    • 僅有主立面、中央樓梯、主大廳從炸彈中倖存下來。
    • 一開始匆忙修復且有表演,後續十年進行了重建計畫。
  • 1955年11月5日,重建完成全新開幕。

建築

外觀

  • 從環城大道的方向往歌劇院看,是從1869年留存下的原始結構,那面擁有文藝復興風格的拱門。
  • 主立面上方的兩尊騎馬雕像
    • 由哈恩爾(Ernst Julius Hähnel)創作
    • 代表了伊拉托(Erato)的兩匹有翅膀的馬。
  • 陽台上方拱門的五尊青銅雕像
    • 同樣由哈恩爾創作。
      從左至右分別代表英勇、悲劇、幻想、喜劇和愛情。
  • 歌劇院左右兩側的噴泉
    • 由約瑟夫·加瑟爾(Josef Gasser)創作。
    • 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 左側是音樂、舞蹈、喜悅和輕鬆,右側是誘惑、悲傷、愛情和復仇。
  • 建築並非端正方形
    • 後部較寬,包含舞台及其相關的房間。
    • 前部較窄,包含禮堂及開放給大眾的房間。
  • 不同風格的屋頂
    • 舞台及禮堂上方的拱頂屋頂最高。
    • 側邊廊道的垂脊屋頂。
    • 連接側邊廊道的坡屋頂。
    • 塔樓的法式屋頂。
  • 側邊廊道
    • 與主建築垂直,當年是馬車通道。
    • 廊道前端有奧匈帝國的標誌。

室內裝潢

  • 中央樓梯到側包廂的裝飾:
    • 兩名設計師的雕像。
    • 兩幅畫象徵芭蕾舞和歌劇。
    • 天花板畫《Fortuna, ihre Gaben streuend》(“幸運女神撒下她的禮物”)。
    • 三個拱門上的帆布畫: 描繪了芭蕾舞、喜劇歌劇和悲劇歌劇。
    • 寓言雕像代表了七種自由藝術:建築、雕塑、詩歌、舞蹈、音樂藝術、戲劇和繪畫。
  • 樓梯與中央包廂之間的茶廳
    • 以前是皇帝會客廳,保留給皇室及其客人。
      新繪畫《Die Musik auf Adlerschwingen》(“音樂在鷹翅上”)代表了抒情和悲劇音樂。
    • 天花板和牆壁裝飾著22克拉的金箔。
      還有一些雕塑、牆面刺繡、織品等裝飾。
  • 休息廳
    • 長為120公尺,連接並環繞著中央樓梯。
      右側廳的牆上有裝飾掛毯,上面有《魔笛》的圖案。
    • 1944年之前,右側廳曾是導演辦公室。
  • 重建
    • 國家歌劇院是戰後第一個重建的建築物。
      原始的重建計畫為原樣重建,包含其實只有干擾視線之用途的廊柱。
      • 新任設計師說服建築師,不應設置柱子。
    • 劇院已紅金象牙的色彩方案強烈呼應19世紀的設計。簡化設計、裝飾、以及雕塑,放棄了繪畫設計。
    • 不同的設計師設計不同房間,其中每個房間的風格迴異。

後台

  • 後台除了原始設計外(我也不確定原始設計有啥?化妝間?休息室?),有應急用的彩排空間、自助餐廳、幾間行政室。
    大多數的房間配有喇叭及螢幕可監看舞台。
  • 兩個變電站在供應歌劇院所需電力。 (超多耶)
  • 現在擁有三個團隊排練廳,可以容納合唱團和管弦樂團。
  • 6F有管風琴廳,2500管風琴,演出期間彈奏可傳到音樂廳內。 (好高級的技術)
  • 擁有十個隔音完善的個人練習室。
  • 一個大型和一個小型的芭蕾舞排練廳。

表演廳

  • 包廂劇場的基本形狀,有三個階層和兩個層次的開放式包廂(陽台和展廳)。
  • 中央包廂可看到全景。
  • 馬蹄形的觀眾席
    • 觀眾席的容量現在是2,284個,之前為2,881個。它提供1,709個座位,567個站立空間,4個輪椅空間和4個輪椅陪同座位。
    • 座位數量的減少是為了遵守更嚴格的建築與消防法規。
    • 觀眾席的傳統顏色是紅色、金色和象牙色。
  • 吊燈原是水晶玻璃,玻璃環重約3000公斤,有1100個燈泡。直徑7公尺,高度5公尺,內部有一個照明支架和維護系統的通道。現在因安全緣故而取代為內置吊燈(LED吧?)。
  • 管弦樂空間佔地123平方公尺,可以容納大約110名音樂家。
  • 為了防火,有三個鐵幕:主幕布將舞台與觀眾席分開,另外兩個用於防火處理側臺和幕後。
  • 在頂層增加了露台,不僅創造了額外的逃生路線,夏天時也能有戶外的幕間休息區。
歌劇院一樓包廂

補充資訊

  1. 通常維也納的音樂會,是去金色大廳(維也納愛樂常駐音樂廳)聽音樂會喔~ 歌劇院的歌劇或舞碼可能相較而言比較難懂。
  2. 拿坡里的聖塔洛劇院的導覽很不錯喔~ (30分鐘9歐,我當年去應該比這個價格還便宜!)
  3. 我最愛的還是巴黎歌劇院🥰

能親臨世界知名的建築、歌劇院,我還是很開心。維也納歌劇院在維也納最鬧區的地方,其實每天都會經過,若能有機會買個站票(或坐票)進去看演出,也是很不錯。當初我們沒有選看表演的原因是,剛好都是很難懂的戲阿😅就想說去參加個導覽團,導覽團還超級熱賣!

雖然不推薦導覽團,但想被當盤子(?)可以試試。或者是你背起來/印出以上的歷史與建築內容,搭配服用應該可以更看懂歌劇院的裝潢設計。
至少經過歌劇院可以停留一下看看他的外觀,看能不能打通藝術細胞,感受到什麼文藝氣息?
歌劇院外也是很多一日遊的集合地點唷,大家到維也納一定會經過的地方。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